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5月30日,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吴谢宇故意杀人、诈骗、买卖身份证件上诉一案二审公开宣判,裁定驳回上诉,维持原判。据一审判决,被告人吴谢宇犯故意杀人罪、诈骗罪、买卖身份证件罪,数罪并罚,决定执行死刑,剥夺政治权利终身,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三千元。
法槌敲响,尘埃落定。从审理过程看,本案情节十分清晰,吴谢宇预谋策划多时,以残忍手段杀害了亲生母亲,又以需生活费、学费、财力证明等理由骗取亲友144万元予以挥霍。为隐匿身份、逃避侦查,吴谢宇还购买了10余张身份证件。综合全案证据,其作案时具有完全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,可谓主观恶性极深。罔顾人伦、狠毒弑母已是事实,无论“悔过书”有多长、“求生欲”有多强,依法受到严惩都是其必须承担的结果。
回顾起来,这一案件从2016年曝光至今,反复掀起舆论热议。究其原因,除了案件中“弑母”情节的极端性,也在于当事人的“高材生”身份。吴谢宇出身单亲家庭,曾以优异成绩考入知名学府,满身学霸光环的他本是亲友邻里口中那种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正因这种巨大反差和认知滤镜,很多人不断深挖“背后的故事”,想一窥其丧心病狂的动因。
于是,各种解读漫天传播,有人说“原生家庭影响性格”,有人说“母子关系太过窒息”,更有某些自媒体为博眼球不顾三观,炮制出一篇又一篇鸡汤文,把矛头指向国内教育模式乃至“小镇做题家”群体。真真假假、添油加醋,哪有多少理性讨论、客观反思?即便审判结果已经公布,很多“小作文”还在最后来上一句“吴谢宇非死不可么?”犯罪就是犯罪,违法就是违法。种种强行加戏,不仅带偏舆论焦点,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司法程序的干扰。
近些年,网络信息渠道无限拓宽,公众愈发积极参与公共讨论和舆论监督,这是社会的进步,是民主法治建设的积极成果。对于热点事件、案件公众当然可以各抒己见,由个案进行反思也是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,但前提是弄清基本是非,明确边界底线,而不能在情绪过剩的“小作文”里张口就来。保持理性思考和法治精神,保持舆论与司法互相尊重、良性互动,才能维护社会法治与公义的底线。
X 关闭
2月7日,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A...
科技日报合肥2月8日电 (记者吴长锋)8日...
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...
2月8日,当看到中国选手谷爱凌以漂亮的高...
科技日报北京2月8日电 (记者张佳星)记...
人民网北京2月9日电 (记者王连香)记者...
科技日报北京2月8日电 (记者张梦然)据...
科技日报讯 (记者马爱平 通讯员赵鹏跃...
2月2日,海军航空兵某旅组织战备巡逻。刘...
“前方道路遭‘敌’破坏,车辆无法通过。...
Copyright © 2015-2023 非洲产业园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8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